烟雨清明:童眸里的水墨诗行
清明时节,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正是踏青赏景、感悟自然之美的好时光。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亲近自然的机会,也是他们拿起画笔,捕捉生活中细腻情感与景象的绝佳时刻。这不,大班的孩子们以“烟雨清明”为主题进行美术写生,孩子们将以画笔为工具带我们走进儿童视角下的清明。 孩子们漫步在公园的草地上,突然被眼前的迎春花所吸引:“老师,我想跟迎春花合张影,它好美”“我待会要把它画进我的作品里。此刻孩子们在金黄的海洋里尽情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之间,互相交谈着待会要如何画出精美的作品。
孩子们坐在草地上开始将自己眼中的清明描绘在画纸上。孩子们对于湖边的柳树很感兴趣。于是,有的孩子边画画边吟出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孩子们通过细腻的曲线来描绘柳条给柳条增添了一种轻盈而飘逸的感觉。同时利用短而密的线条来表现雨丝,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湿润的氛围。此刻他们就是大自然的艺术家。正如毕加索而言:每个孩子天生具备艺术家的勇气!
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有个孩子画了只衔着柳枝的燕子并对旁边的小伙伴说:“春天来了,小燕子穿新衣,小燕子想把自己的家装饰一下所以它带走了一支柳条。”孩子眼睛里的春天,是一首无拘无束的诗。
当我们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装着四季的色彩、世间的动与静、没有杂念的纯真和最简单的热爱。 清明时节的雨,是天空写给大地的诗。在孩童的画笔下,这场诗意的烟雨化作水墨般流淌的想象,青石板上的水痕、柳梢头的雾霭、纸鸢尾梢的雨丝,都成了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符号。透过稚嫩的线条与斑斓的色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未被世俗浸染的节气图景——那里有对生命的懵懂叩问,也有对自然的诗意礼赞。
当我们将这些画作连缀成卷,便读懂了顾恺之“迁想妙得”的真谛——最好的艺术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画清明,而是教会世界如何看他们笔下的清明。那些在宣纸上晕开的,何止是烟雨,更是一个民族对生命美学的童年注解。